19日,易華正買了一部新手機,送到托養在邵武市康復醫院的馬銀花手中。
“去年7月底,馬銀花被送到康復醫院托養後,每天至少要和我通一次電話。幾天前,她的手機壞了,心裡肯定很著急。今天,我抽空把新買的手機送過來。”易華正說。
43歲的易華正,曾是一名工人。一次意外,左手4根手指被切斷,造成肢体四級殘疾。2000年,他和在農械廠當工人的妻子雙雙下崗。之後,夫妻倆打零工維持生計。
易華正原本與馬銀花素不相識,為何會相互聯繫呢
易華正下崗後,搞過機修,當過電工,還幹些修修補補的泥水活。因為身有殘疾,加上一貫樂於助人,他被推選為邵武殘聯智障殘疾人親友協會主席。
2007年6月的一天,殘聯工作人員打電話給易華正,稱殘聯出錢買了包水泥,想請他幫忙把家住坪山社區的一戶殘疾人家門前的階梯填補成緩坡,以方便其使用輪椅。
雖然是義務活,但易華正很快帶上工具出發。就這樣,他認識了馬銀花。
馬銀花在30歲時,雙腿就出現酸軟癥狀,慢慢地變得無法站立。她的3個哥哥也先後患上同樣的病,其中兩個在外地,由親人照顧,馬銀花和哥哥馬清海生病後都離了婚,兩人相依為命。
兄妹倆的窘境讓易華正深受觸動,幹完活,他把自己的手機號碼留給馬銀花,並說有事隨時打電話。
“當時,我做出這樣的舉動很自然,他們太需要幫助了。”易華正說。
從此,馬銀花一有事就找易華正—始是漏水、斷電找他來修,後來讓他幫忙買米、買菜,易華正成了馬銀花家的懲。久而久之,即使沒接到電話,易華正每周也要到馬家兩三趟,這逐漸成了他的一種習慣。
2009年2月的一天,易華正來到馬家,馬清海說這幾天人很不舒服,希望第二天能喝點清淡的湯。次日早上,易華正買了湯來到馬家,發現馬清海已經去世。
馬清海走了,剩下孤苦伶仃的馬銀花。她用低保金雇鄰居來照顧起居,易華正也隔三岔五上門看望,每隔一段時間,還把她接到自己家中住上幾天。
2011年底,馬銀花的病情加重,情緒波動大,鄰居無力繼續照顧。與妻子商量後,易華正把馬銀花接到家裡,吃、喝、拉、撒全由夫妻倆料理。天氣好時,易華正用輪椅推著馬銀花到大街散心。馬銀花逢人就說:“易師傅是我最親的人。”
去年7月底,為了讓馬銀花得到更好的治療,易華正將她送到康復醫院托養。
“如今,雖然馬銀花不在身邊,但我會經常去看她。因為,她已經成為我家的一員。”易華正說。
(原標題:“易師傅是我最親的人”)
- Apr 24 Thu 2014 09:39
“易師傅是我最親的人”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