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裕祿當年種下的泡桐
  由於蘭考獨特的地理環境,生長的泡桐不易變形,經脫脂處理後透氣、透音性能很好,是一種“會呼吸的木材”,當製成樂器音板後,紋路清晰美觀、共鳴度高、透音性能好,具有優良的聲學品質,隨即把蘭考確定為全國樂器音板定點生產基地。
  40多年前,焦裕祿親手種下的“焦桐”,如今已發育成長為產業鏈。其中受益最大的是蘭考縣堌陽鎮,這個只有5萬多人口的鄉鎮,因用焦桐製作古箏等樂器,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鄉。而在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推動下,該鎮年產銷民族樂器40萬台(把),音板及配件50多萬套。小小焦桐,奏響了當地農民實現夢想的幸福樂章。
  □東方今報記者 奚春山見習記者 肖萌/文圖
  一個小鎮130多個老闆
  3月14日,河南蘭考縣氣溫陡降,風有些涼。
  堌陽鎮徐場村村民徐會波,撣了下沾有木屑的灰色工作服,走進屋裡。
  他坐到一張古色古香的琴台前,面帶微笑,左手輕攏,右手慢挑,撥拉了一下琴臺上的古箏。高山流水般的旋律,瞬間漾滿了他的小屋。
  “才學,見笑了!”徐會波謙虛地笑笑,對來訪的東方今報記者說。
  32歲的他在家裡開了家古箏廠,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,他這個只會做琴的老闆,常被客人要求彈一曲。在“市場”倒逼下,徐老闆逐漸變得“雅”了起來。
  徐會波出生在徐場村,他從小就跟著父母在田間地頭種泡桐。爸爸告訴他,泡桐又名焦桐,是焦裕祿書記帶領鄉親們種的。
  12年前,為了讓腰包鼓起來,他背井離鄉,去上海的一家琴廠當上了小工。聰明、勤快的他很快掌握了制琴的技術。8年前,徐會波在家開了個做琴作坊,當上了老闆。
  如今的徐會波正在謀划著多元化發展之路,他拍了下琴台,“這琴台,成本400元,能賣2000元,利潤很高!而且用的是做琴剩下的孬料!下一步打算做琴台。”
  徐老闆做琴賺了多少錢?見記者如此發問,徐會波呵呵笑著,不想說。畢竟,如徐會波所言,像他這樣的老闆,在堌陽鎮已經比比皆是,不稀奇了。
  由於蘭考的樂器廠大多集中在堌陽,如今這個下轄40個行政村,只有5萬多人的小鎮里,僅製作樂器的老闆,“排得上號”的就有130多位。
  新韻律 新商機
  因為製作古箏等樂器,堌陽鎮在中國音樂界大名鼎鼎,被業內譽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鄉。
  堌陽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孟四元說,人口只有400多人的徐場村,三分之一的村民吃的“樂器”飯,無一人外出務工。在這裡當工人,每月也有2000元收入。
  相對於徐會波的作坊,和他同村的徐順海,事業發展得更大。
  徐順海擁有的蘭考華韻名族樂器廠,已開發出專利產品,更把公司上市作為未來的發展目標。
  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徐順海,10多年前不再當農民工,從外地回到家鄉製作樂器,逐漸從跑單幫、“撞市場”,發展到利用大型展銷會訂貨實現規模化生產。他的事業,也已經從一個家庭作坊,慢慢發展為擁有20多名員工的工廠。
  在他的廠里,主導產品除古箏外,還有新開發的十二平均律“弘音”牌轉調箏。他說,這種新箏由於多了“fa”和“si”兩個基本音級,能比古箏表現出更豐富的音色,而且能彈奏很多西洋曲子,所以大大提高了附加值:一把古箏賣3000元,而由於擁有專利,一把十二平均律轉調箏能賣到8000元。
  政府助“彈”協奏曲
  據瞭解,不論是徐會波還是徐順海,還有更多的大小老闆,他們在創業初期,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幫扶。
  徐會波說,才起步時缺少資金,堌陽鎮經過審核後,由政府出面做擔保,給了他2萬元無息貸款。“眼下的130多個老闆中,有將近40%是政府貸款扶上馬的。”
  據孟四元介紹,當地政府給村民提供無息貸款的模式,發軔於10年前。
  那還是上個世紀時的1993年,堌陽鎮徐場村的代士永創辦了蘭考縣第一家樂器廠——開封中原民族樂器有限公司,對這個新鮮事物,政府決定扶持。
  當時,國家已經有政策,鼓勵城鎮下崗職工創辦企業。而那時的代士永,剛好購買設備缺錢,於是鎮政府就出面協調,讓當過農民工的代士永享受了這一優惠政策,得到了2萬元無息貸款。
  之後,代家用本地泡桐樹製作的樂器打開了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場,還推銷到了全國各地。現在蘭考樂器廠家的老闆中有相當多是從代家出去開廠子、闖市場的。
  據悉,該鎮眼下的創業貸款數額,已經提高到了5萬元,而貸款的主體,也成了商業銀行。條件是“本鄉本土人,有創業的技能和資質,這筆款必須用於購買設備”。鎮政府負責審核。
  村民富了,政府日子也好過了。堌陽鎮副鎮長紀海清說,眼下,堌陽鎮投資3.5億元、占地1080畝的樂器產業園區,已經在建設中。他們準備利用5年至10年時間,將其打造成我國最大的、年產值達到35億元的民族樂器生產基地。眼下,一期300畝園區建設已經完成,鎮政府硬件建設投資達到了3000多萬,徐順海等大個頭企業,也已經搶先入駐。
  “焦桐效應”
  據悉,如今的中國古箏、琵琶等中國民族樂器,95%用的是蘭考泡桐。
  為啥蘭考泡桐能受青睞?孟四元說,還得感謝焦裕祿。
  上世紀80年代初,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,上海民樂廠琵琶製作大師韓富生來到蘭考,做客農家,廚房裡一陣不同凡響的聲音吸引了他。
  原來,那是主人在拉動風箱鼓風燒飯。那種特異的悅耳之音,就是由木製風箱發出,而那風箱的原材料,就是泡桐。
  職業的敏感,讓韓富生髮現,焦裕祿當年為防風固沙大力提倡種遍蘭考的泡桐,其材質竟是製作民族樂器發音的絕佳材料。
  消息傳遍業內,上海、揚州乃至全國、境外的中華民族樂器廠紛紛到蘭考進貨。
  1992年,原國家輕工業部組織專家考察後認為,由於蘭考獨特的地理環境,生長的泡桐不易變形,經脫脂處理後透氣、透音性能很好,是一種“會呼吸的木材”,當製成樂器音板後,紋路清晰美觀、共鳴度高、透音性能好,具有優良的聲學品質,隨即把蘭考確定為全國樂器音板定點生產基地。
  2007年1月29日,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的黃道功,帶著10位懷抱古箏的堌陽人做客央視《小崔說事》欄目,與知名央視主持人崔永元一起拿蘭考泡桐“說事”。之後,堌陽古箏一舉天下揚名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蘭考蹲點報告 小焦桐“協奏”一曲鳴響堌陽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uolsyyi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